甘于奉献是职业尊严的基石
来源:健康报
时间:2017-07-27
□本报评论员
如果说“敬佑生命”“救死扶伤”带有白衣天使鲜明职业标识的话,“甘于奉献”则是当代中国医护人员带有的鲜明品格标识。
奉献是一种爱,是一种把本职工作当作毕生事业的热爱,是对事业不计回报的全心付出。甘于奉献是一种品格,这种品格在医务人员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,是医者治病救人职业价值的更高升华。
“做医生不容易”,如今不再是医务人员自己发出的喟叹,当人们看到医务人员甘于奉献的职业品格,这一声感慨已成为社会各界对医者群体的认同和敬重。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医生在诊桌前的紧张忙碌,半天劳累却连一口水都不敢喝,为的就是尽量节省诊室外患者排队等待的时间;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医生一路狂奔冲向抢救室的身影,无论电话铃响起时身处何时何地,医护人员都毫不犹豫地奔向自己的岗位,为的就是给病床上的生命抢回一分一秒;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医生躺在走廊地板上入睡时的疲惫,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手术下来汗流浃背,为的就是能看到更多患者带着健康和笑容安心回家。
在问诊施治之余,不少医务人员还做了很多“出格”工作,用一日又一日的平凡工作,表达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对患者的热忱。有的人手里攥着几十位患者家的钥匙,因为他要在工作之余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服务,他攥在手里的除了钥匙,还有一份沉甸甸的信任;有的人在为患者开处方叮医嘱时总要多问几句家里的情况,因为他想把掌握的对患者有益的信息传递给患者,让他们在身有疾患时能够获得更多信心和保障;有的人自发为患者捐款甚至把钱偷偷塞到患者枕头下,因为他不忍看见善良的生命在疾病面前无奈低头;有的人自发为有需要的患者无偿献血,向全社会传递爱心正能量……
不可否认,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尚在转型改革之中,还有很多机制性问题有待理顺,与不少国家的同行相比,我国医务人员有着强度更大的工作负荷,所得到的回报却尚未足够合理。一项针对3万名医生的调查显示,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压力成为医生两大“痛点”:受访医生一周平均休息时间只有1.1天,超八成医生认为薪酬没有合理体现个人价值。与此同时,在整个社会深度转型的大背景下,他们还凭借甘于奉献的职业品格承担了更多的“非本职”工作。不仅如此,我国医务人员承担着更高的职业风险也是不争的事实,甚至面对个别偏激患者的语言和肢体暴力,他们也曾流泪甚至流血。
正因如此,源自对奉献精神的理解和追求,源于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,医者群体甘于奉献的职业品格才更显得难能可贵。而奉献精神所迸发出的创造力、凝聚力、感召力,正是当今广大医护人员职业尊严的基石,也正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强大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