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源头入手斩断“代人体检”
来源:健康报
时间:2017-05-18
□吴学安
5月是毕业求职季,入职体检也随之迎来了高峰。记者调查发现,代检中介机构通过网络招揽客户,从寻找代检者、办假证,到联系医院、修改结果,俨然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。1200元能代替抽血,3000元能修改体检结果,中介还宣称“确保100%合格通过”。(5月17日《北京青年报》)
“代人体检”,顾名思义便是一些求职者为了确保入职体检能够顺利通过,求助于相关中介机构,而这些机构也公开宣称“只要交钱就能搞定”。就这样,偷梁换柱、移花接木,求职者拿着早已润色好的“健康体检单”,踏入职场。
“代人体检”之所以形成产业链,根源在于就业歧视仍然存在,一些明令禁查的体检项目仍被部分单位暗地里作为参考。如有些用人单位对乙肝的就业歧视就由公开转向隐蔽,对于查出的乙肝病毒携带者,会以各种理由拒绝录用。
“代人体检”是以不正当的方式来修正偏差。以欺骗对抗成见,这样的剧情虽然不免悲壮,却终究令人遗憾。一方面,“代人体检”对社会诚信的破坏不可小觑。如果为了利益,哪怕是合理的利益诉求,便不择手段,恶意欺骗,商家便借机生财,只会拉低社会道德底线;另一方面,“代人体检”更是涉嫌欺诈、涉嫌违法,通过代检得到虚假体检报告,即使顺利入职,也会给自己今后维权带来麻烦,甚至可能给自身的职业生涯带来负面影响。
要铲除代检产业链需要加大“代人体检”乱象治理力度。一方面,依法严查“代人体检”,对“代人体检”产业链中花钱购买“服务”的人员、中介机构以及提供“配套服务”的医院等严加惩处,保证体检渠道的健康;另一方面,铲除代检产业链需要从根本上消除就业歧视,让相关规定真正落到实处,对相关人群给予公正平等的就业机会,通过强化体检政策的落实,完善招生、招聘体检的监管。一言以蔽之,若想治好“代人体检”这个顽疾还需补齐法律短板,以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和严格的监管执法遏制就业歧视,对代检中介、违规医院等涉事单位给予打击,并且完善社会信用体系,积累和巩固社会诚信资源,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。